|
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解析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感染是導致人類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紀早期,抗菌藥物的發現改變了現代醫學,讓人類有了對抗感染的「武器」,也使得外科手術、器官移植和治療癌症成為可能。然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種類非常多,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為了提高各種疾病診斷、治療效果,保障人們身體健康就要求臨床檢驗技術更加準確、快速。那麼微生物檢測技術有哪些呢? 傳統檢測方式 對病原微生物進行傳統檢測的過程中,大都需要進行染色、培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物鑑定,以便能夠鑑別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檢測價值較高。傳統檢測方式主要包括塗片鏡檢、分離培養與生化反應、組織細胞培養三種。 1 塗片鏡檢 病原微生物體形體積微小,大多無色半透明狀,將其染色後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其大小、形態、排列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簡便快速,對那些具有特殊形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適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螺旋體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診斷。直接進行塗片鏡檢的方式檢查速度較快,能夠對於形態特殊的病原體進行直觀的檢查,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和設備,在基層實驗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手段。 2 基因晶片技術 基因晶片(Gene chip)技術是指顺利获得微陣列(Microarray)技術將高密度DNA片段顺利获得高速機械人或原位合成方式以一定的順序或排列方式使其附着在如膜、玻璃片等固相表面,以同位素或熒光標記的DNA探針,藉助鹼基互補雜交原理,進行大量的基因表達及監測等方面研究的技術。將基因晶片技術應用到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中,可明顯縮短診斷時間,同時還能檢驗出病原體是否存在耐藥性,以及對哪些藥物耐藥,對哪些藥物敏感等,從而為臨床用藥给予參考。但是該項技術的製作成本較高,晶片檢測的敏感性也需提高,所以該項技術還住喲用於實驗室研究,未能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 3 組織細胞培養 組織細胞主要包括衣原體、病毒和立克次體等,由於不同的病原體內的組織細胞種類不同,所以從病原微生物中活體取出組織細後需採用傳代培養的方式進行活細胞的培養,進而再講培養的病原微生物接種到組織細胞中進行培養,以儘可能的減少細胞的病變。此外,也可以在培養組織細胞的過程中,可以將病原微生物直接在敏感動物體內接種,再根據動物的組織器官出現的改變對病原體的特質進行檢驗。 基因檢測技術 隨着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分子生物檢測技術开展進步,其能夠有效的對病原微生物進行鑑定,還能夠改善傳統檢測過程中應用外部形態和生理特徵進行檢測的現狀,能夠採用特有的基因片段序列對病原微生物的種類進行鑑別,所以基因檢測技術以其自身獨到的優勢被臨床醫學檢驗領域廣泛應用。 1 聚合酶鏈反應(PCR) 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一種在體外是用已知寡核苷酸引物引導未知片段中微量待測基因片段並進行擴增的技術。由於PCR可以對待測基因進行擴增,特別適用於病原體感染早期的診斷,但是如果引物特異性不強,可能會造成假陽性的出現。PCR技術在近20年裏开展迅速,從基因擴增到基因的克隆和改造以及遺傳分析,可靠性逐步提高。該方法也是本次疫情新冠病毒的主要檢測方法。 2 基因晶片技術 基因晶片(Gene chip)技術是指顺利获得微陣列(Microarray)技術將高密度DNA片段顺利获得高速機械人或原位合成方式以一定的順序或排列方式使其附着在如膜、玻璃片等固相表面,以同位素或熒光標記的DNA探針,藉助鹼基互補雜交原理,進行大量的基因表達及監測等方面研究的技術。將基因晶片技術應用到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中,可明顯縮短診斷時間,同時還能檢驗出病原體是否存在耐藥性,以及對哪些藥物耐藥,對哪些藥物敏感等,從而為臨床用藥给予參考。但是該項技術的製作成本較高,晶片檢測的敏感性也需提高,所以該項技術還在用於實驗室研究,未能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 3 核酸雜交技術 核酸雜交是病原微生物中具有互補序列的核苷酸單鏈在細胞內融合形成異質雙鏈的過程,導致發生雜交的因素是核酸與探針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對病原微生物進行鑑定。现在用於對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的核酸再交技術主要有核酸原位雜交和膜上印跡雜交。核酸原位雜交是指病原體細胞中的核酸與標記探針進行雜交。膜上印跡雜交是指實驗人員將病原體細胞的核酸分離出後,將其進行純化後與固相支持物相結合,然後與核算探針進行雜交。 血清學檢測 採用血清學檢測能夠對病原微生物進行快速鑑定,血清學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是顺利获得已知的病原體抗原以及抗體對病原體進行檢測,與傳統的細胞分離培養相比,血清學檢驗的操作步驟簡單,其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乳膠凝集實驗和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等。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的應用能夠大幅度提高血清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殊性,不僅能夠對檢測樣本中的抗原進行檢測,還能夠檢測抗體成分。 2020年9月,美國感染病學會(IDSA)發佈了COVID-19的診斷之血清學檢測指南。 免疫學檢測 免疫學檢測又被稱為免疫磁珠分離技術,該技術能夠將病原體中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分離開,其基本原理為:利用磁珠微球將特定病原體的單一抗原或者多種抗原集合在一起,顺利获得抗原體反應和外部磁場的作用,將致病菌從病原體中分離出來,现在我國已經研製出了多種具有針對性的免疫磁珠,例如有針對李斯特菌、大腸埃希氏菌和白色念珠菌等細菌的免疫磁珠,並且廣泛應用於各級科學研究室以及實驗室。同時,採用經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對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所需要的時間段,例如,採用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分離出的白色念珠菌可以直接使用顯微鏡進行檢測,能夠有效縮短 4 h 的檢測時間。此外,免疫磁珠分離技術還能夠與其他檢測技術聯合檢測病原微生物。 病原體檢測熱點——呼吸道病原體檢測 國內呼吸道病原體檢測的熱度逐漸升溫,主要原因為國內疫情爆發初期流感樣症狀患者混入新冠感染者,很難顺利获得臨床症狀予以區分,所以當時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就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主要與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體感染鑑別,尤其是對疑似病例要儘可能採取包括快速抗原檢測和多重PCR核酸檢測等方法,對常見呼吸道病原體進行檢測。 |